一、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建设情况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创建于1987年,2000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本学科以机械制造系统为研究对象,坚持“立足机电行业,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双师型’合格人才”的学科发展为宗旨,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科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使学生在掌握机械制造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又掌握了较高的实践操作技能, 1996年培养出首批具有本科学历证书和高级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双高”毕业生,20多年来,已为省内外机电行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和技术骨干,有的已成为高等院校和企业的中坚力量。学科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坚持科学研究,应用机械制造领域的理论与技术对机械制造过程的加工工艺过程进行创新设计、理论分析和检测研究,瞄准和跟踪国际先进制造水平,着重于精密与超精密加工、特种加工与复合加工、机电设备控制方法、加工过程工艺专家系统、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开展以计算机数字控制为核心的机、电、液一体化设备和产品的开发。
2007年1月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学科,目前,该校级“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二级学科,具有教授7人,副教授1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7人。学科带头人一名、学术带头人二名,具有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初步形成了学术梯队合理、学术方向明确、学术氛围浓厚的学科队伍。机电学院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申报硕士学位授权点为契机,根据机电学院总体学科发展的要求及申报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需要,初步形成了涵盖三个二级学科的五个研究方向,形成了具有较强实力的5个创新型学术团队,建成了5个专业实验室,使机电学院的科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二、研究平台建设情况
根据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方向,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开展科研平台建设。目前,拥有科研平台专业实验室5个,其中2个被评为校级重点实验室。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科研项目申报、开展科学术研究提供了基础条件。
(1)数控加工技术实验室。2007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成了数控加工技术实验室,拥有数控机床6台,可以开展数控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2011年,在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又花费近100万元购买了6台高档数控机床,使数控加工技术实验室的加工实力进一步的增强。目前实验室有:加工中心1台、数控铣床4台、数控车床4台、车铣中心1台,总资产300余万元。2009年度校级教学示范中心,2011年度,该实验室被评为机电学院重点实验室。
(2)超精密加工实验室。2008-2009年度,利用学科建设经费、人才引进设备配套费及科研启动费,机电学院建成了1000级超精密加工实验室,2011年,利用中央财政购置了白光干涉轮廓仪1台,目前,拥有研磨抛光机3台,去离子水设备1台,精密天平1台,显微镜1台,粗糙度仪1台,厚度仪1台。2011年度,该实验室被评为校级重点实验室。
(3)再制造工程实验室。2008-2009年度,利用学科建设经费、人才引进设备配套费及科研启动费,建成了再制造工程实验室,拥有化学镀工作系统一套,天平等,2011年,利用中央财政购置了摩擦磨损实验机1台,显微硬度仪1台,显微镜1台,总资产近50万元。2011年度,该实验室被评为校级重点实验室。
(4)先进切削实验室。2011年,利用中央财政购置了综合通用精密切削力测试系统1台,振动测试与模态分析实验系统1台,实验室资产近30万元。
(5)机械制造智能化实验室。在原机电一体化实验室基础上,2011年,利用中央财政购置了网络分析仪、虚拟仪器、物联网开发系统、无线传感器开发系统、数字集成电路测试系统,设备总资产60万元。2011年度,2011年度,该实验室被评为机电学院重点实验室。
三、学科团队建设情况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既是培养高水平研究人才、出高水平成果的重要保证,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学术水平和知名度的标志。2009年,机电学院以申报硕士点为契机,以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核心,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校级重点学科基础上凝炼了学术梯队合理、学术方向明确、学术氛围浓厚的学科队伍,开展了精密加工理论与技术、先进切削理论与技术、零件表面摩擦磨损技术与工程、机械制造智能化技术的研究工作,形成了硬脆晶体基片加工、微孔振动钻削、材料表面耐磨技术等特色亮点。目前拥有5个学术团队。其中2个为校级创新学术团队。
(1)超精密加工理论与技术学术团队。学术带头人:苏建修教授。
深入研究了形成超光滑无损表面的理论与技术,得出了切实可用的超光滑无损伤表面加工工艺参数,在加工轨迹规划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2011年被评为校级科研创新团队。
1)研究方向明确稳定,研究能力强。是河南省高校唯一从事研磨与抛光方面的研究的高校。目前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EI、ISTP收录40余篇,完成省科技攻关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在研项目12项。
2)具有一支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搭配合理的教师队伍。该方向共有教授2人,副教授和高级实验师6人,讲师及以下人员5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7人。
3)具备良好的硬件条件,仪器设备齐全。具有78m2(1000级)恒温超净实验室,建有18.24MΩ超纯去离子水制备系统,精密研磨抛光机3台,超声清洗机一台,正置显微镜一台(放大倍数1000倍)、粗糙度仪一台、精密电子天平1台(0.1/0.01mg),精密测厚仪一台(0.01μm),白光干涉轮廓仪1台;
(2)机械零件表面摩擦磨损理论与技术学术团队,学术带头人:李勇峰博士
机械零件再制造技术与工程方向主要针对因摩擦磨损等原因造成的零件尺寸变化而失效的机械零件的尺寸及表面性能恢复进行的研究,是机械制造学科与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后形成的一个新兴研究方向。该团队主要研究机械零件表面状态的形成、组织特征与力学性能的关系,零件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及测试方法,表面粗糙度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通过表面处理(合金化与合金镀层,复合化,表面粗糙度控制)提高零件表面的接触疲劳强度和耐磨耐蚀性能。2011年被评为校级科研创新团队。
1)有一支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搭配合理的教师队伍。其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4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3人。
2)近几年来,本学科方向共撰写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30余篇,完成省级成果鉴定3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3)近几年来,先后设计了十余种机械产品,其中有秸杆粉碎机、管道机器人、家庭厨房多功能豆腐机、节约型油漆喷枪和圆锥零件锥度测量卡尺等6种产品通过了河南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获得专利3项。
拥有化学镀工作系统一套,天平、摩擦磨损实验机1台,显微硬度仪1台,显微镜1台等设备。
(3)机械制造过程智能技术学术团队,学术带头人:冯启高教授。
针对机械制造过程中存在的智能技术问题,运用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机械产品的现代化制造和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制造与控制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工作。2011年被评机电学院创新学术团队。
1)已经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学术队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4名,讲师5名,博士2名,硕士7名。
2)以数控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实验室、智能控制技术实验室、工程控制系统研发中心为学科发展平台,主要开展机械制造过程智能理论与技术开展研究。
3)近五年来,课题组先后承担各级各类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25篇;通过科研鉴定2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项,在研项目5项。
4) 具有加工中心1台、数控铣床4台、数控车床4台、车铣中心1台、控制系统等实验设备。
(4)智能控制理论与技术学术团队,学术带头人:聂福全教授
依托机械电子行业,在“工业过程优化建模与控制”、“先进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微机电系统集成及其应用”、“智能算法及其在工业生产调度”等方向开展研究。2011年被评机电学院创新学术团队。
1)有一支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搭配合理的教师队伍。其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3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人,河南省学术带头人1人
2)近几年来,本学科方向共撰写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20余篇,完成省级成果鉴定3项、河南省中小企业项目5项、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
3)与新飞集团公司、TCL集团公司、科隆公司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承担的企业委托科研项目经费年平均近20万元。依托项目取得的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申报实用新型专利3项。
4)具有网络分析仪、虚拟仪器、物联网开发系统、无线传感器开发系统、数字集成电路测试系统等实验设备。
(5)先进切削理论与技术学术团队,带头人:马利杰博士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校级重点学科,以数控技术实验室、机械制造技术实验室、校工程训练中心为学科发展平台,主要围绕金属及合金的先进切削理论与技术开展研究,是河南省开设有此研究领域的三个高校学科点之一。2011年被评机电学院创新学术团队。
1)已经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学术队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5名,讲师3名,博士2名,硕士5名。
2)具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和科研设施,拥有高速数控加工中心、精密切削力与切削振动测试系统、扫描电镜、白光干涉仪等先进的加工与测试设备。
3)近五年来,课题组先后承担各级各类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子课题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地厅级项目2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55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5篇;通过科研鉴定3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2项。
四、科研业绩情况,包括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承担的科研任务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对本学科的发展和促进业务技术水平提高及技术示范、辐射作用的情况。
经过5年的建设,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与其它学科进行渗透与交叉,形成了5个学术团队,分别建有5个专业实验室。对促进机电学院学科的发展和促进教师的业务技术水平提高,具有强大的示范、辐射作用。
1. 加强科研项目申报,提升科研实力与水平
增强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水平,在科研成果的质和量上取得重大突破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学院领导班子一直重视科研工作,把科研工作列入机电学院工作的议事日程,定期举办科研专题讲座,安排教师参加学术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还请专家对教师的科研工作做具体指导,使教师对科研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几年来,科研项目经费逐年递增,几年来机电学院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35项,科研经费总数达213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这是历史的突破。
2.积极进行成果申报,加强成果转化。
几年来,共申报专利12项,获得专利9项, 获得科技成果鉴定15项。刘贯军博士科研成果“化学镀Ni-P工艺在铝型材挤压模具上的应用研究”获得了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佳绩。
3.注重论文发表与著作的撰写
5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其中SCI、EI、ISTP收录200多篇,出版著作、教材40余部。